查看原文
其他

你并不需要列一个新年计划

冰清小仙女 冰清的爱与成长 2023-03-17

一      点      感      想

1


01

跨年的时候,我和几个好朋友喝茶,聊了过去一年的关键词和心得体会。


Alice问我,新的一年的年计划是什么?能不能拿出来大家参考一下。毕竟,过去一年,我做了「那么多」事情,肯定要有个「计划」在背后支撑。


曾经Betty也问过我相同的问题,那是在大约两年前。


我给她推荐了邹鑫老师写的《只管去做》,在那本书里,详细讲述了我们如何把一生的计划一步步拆解成年计划,月计划,日计划,最终变成一个可行性目标,逐步达成。


但今年,关于个人成长的新年计划,我并没有做。不是忘了,不是偷懒,是我觉得这也许并不是一个最「高效」的方法。


02

在过去的2020年,大部分人都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是「黑天鹅」事件。


在与黑天鹅共舞的日子里,别说三/五年计划,就是一年计划都显得那么不靠谱。毕竟,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,世界本就是一个无序和偶然的集合体,整个宇宙的熵都在不断地不可逆地增加——无常才是常态,而有序只是一种模糊的视角,是巧合。



我最近总在想,是什么动力,促使我们在新的一年开始要费力弄出一个「新年计划」来——明明知道,它有可能会因为各种内在或者外在的原因而打乱;明明知道,它大概率只是一面又一面竖起而无法完成的大旗?


可能,「新年计划」带给我们的心理安慰的作用,更大于它作为「计划」本身的作用吧。


发现裙子拉不上了,我要开始减肥计划了;

发现月月账单超支,我要开始储蓄计划了;

发现身边人那么努力,我要开始学习计划了;

发现又过了一年什么事情都没做成,我要列年计划了……


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改变的动力,而「列计划」这个行为,极大的缓解了因差距产生的焦虑——因为我们的大脑认为,我们已经「有所行动」了。


然而,一旦列完「计划」,我们因差距产生的「势能」就大大减小了,而这时,真正的行为改变其实还没有开始。


你有多少次买了课就好像学过了?有多少次办了健身卡就好像锻炼了?有多少次列完了计划就好像已经达到了目标,再也没有后续了?


从这个角度上讲,「新年计划」这件事带来了虚假的安全感,只感动了自己。



其实感动自己也没什么不好的,但因计划没有完成而产生的挫败感,则是非常麻烦的


我曾经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苛刻的人,总希望时间表满满当当,希望所有事情按计划进行。然而,就像那句俗话所说,「计划赶不上变化」,无论是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或是外界因素,一旦计划不能实施的时候——比如没能早起锻炼——我就陷入了极度沮丧和焦虑的情绪中。


其实,使得我沮丧的,并不仅仅是「我没有按计划早锻炼」这一件事,更多的,可能是对于我的自我约束能力的质疑,觉得自己无法自律。


这种压力和挫败感的积累,长期来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。


如果你总是无法在清单上打完勾,总是无法完成计划而不做调整,就会产生「我就是没法自律」「我什么事也做不好」的自我认知偏差,陷入了心理学上的「习得性无助」的状态,慢慢地放弃了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。


计划原本是为了让事情更有效地推进的,而如果列计划成为了一项不靠谱的预测,一种虚假的安全感,一个无弹性的压力源,那计划本身,就会阻碍事情的完成了。


03

那么,如果不列「新年计划」,我们的精进人生需要如何规划呢?


首先,我们来看一下做规划的目的是什么?


肯定是为了达到某项目标,获得某种技能等等。那么,为什么要达到这样的目标,获得这项技能呢?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报酬吗?那么,为什么要获得更多的经济报酬?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,为了让家人生活的更加舒适吗?还是仅仅为了和周围的别人比较?


在开展一项个人目标之前,先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,这就是 「5WHY模型」,当然,你不是非得问5次,可以3次可以8次,目的是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。


也许你会发现,你要的并不是一个纤瘦的身材,而是对自己外表接纳的心;你要的并不是一份高薪的工作,而是可以自豪的向父母证明自己的能力;你要的不是名牌车名牌包包奢侈品,而是可以融入某一个群体找到归属感……


那么,除了之前你给自己定下的这个目标,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呢?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,而想做的事情是无限的,永远要知道取舍。


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。通过「5WHY模型」得到的答案应该通往你的个人核心价值观,是你的信仰和必须要做的事。


于我个人而言,在我未来的人生中,我选择了四件「最重要的事」:

智慧沉淀(包括阅读书籍,学习课程,持续写作),形象管理(包括身材管理,皮肤管理,时尚穿搭),财富积累(包括兼职+投资),亲密关系(包括家庭亲人,社群朋友)。

我的所有时间都将规划给这四件事,不是这四件事我不做。


如果你一时无法找到对于你「最重要的事」,不妨来一场终极思考:当我的一生结束了,我希望我的追悼会上的生平是怎样写的?人们会如何描述我的一生?这就是王潇在《五种时间》里用到的「终极审判法」


当我们重新换成一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的时候,几乎每个人都懂得抓住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。而时间就是你有限的「资源」,就好像游戏里的技能点,珍贵无比不能浪费,把它分配到你的各个目标里去,最终才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。


04

之前我们说了,愿景要从长远来看,自上而下的梳理。而计划的正确打开方式,应该在梳理完愿景以后,自下而上的逐条核对。


你不需要一开始就把事情计划的非常完善,也不需要思考「要达到怎样的目标」「如果达不到怎么办」诸如此类的问题;你完全可以「走一步看一步」。你只需要核对这件事是否符合你通过「5WHY模型」和「终极审判法」得到的「长期愿景」。


只要是符合你的愿景的事情,就是the Right thing,就可以花时间去尝试去精进,哪怕只做出一点点改变。再小的改变,也是在向着你的愿景走去,都是进步。


在《微习惯》这本书中,作者鼓励了这样一种习惯养成方式:你可以通过每天只做一点点的方法养成习惯——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,每天看一页书,每天写作50个字等等——最终获得意想不到的大成功,这也是同样的意思。


当我们把重心放在「做事」上而不是「计划」上的时候,一方面我们摆脱了「计划」带来的心理压力,另一方面,我们在「做事」的同时建立了更多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,开始了正向循环。


这也就是陈海贤老师说的「小步子原理」在改变的路上迈出一小步,通过小小的成果,不断积累起迈出下一步的动力。


它的重点不是结果,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。它的核心思想,就是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主张「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,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。」


就我个人而言,我虽然没有「新年计划」,但我每天都会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去运动,去阅读,去学习,去写作;并不是每天都要完成所有项,但每天肯定都会去做一两项。这样的安排既让我觉得宽松无压力,又让我觉得我确实在努力向前。


自从把清单式的目标换成如此「随心所欲」的安排后,我的总体情绪更加平稳,而时间利用率反而更高了。


05

总结一下,对于我个人而言,「新年计划」可能不如每天的微小行动有效;我自上而下的梳理了我的人生愿景,再自下而上的确保我每天做一些小小的事情符合我的愿景;并在这个过程中,依照当天的心情和工作安排做出弹性调整——这就是我目前践行的个人精进项目的规划。


此外,再补充两点,第一关于「复盘」


比起「计划」,我更加重视「复盘」。复盘这个词原本是围棋术语,指对局完毕后,复演该盘棋的记录,以检查对局中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。而现在在很多场景中「复盘」被滥用了。


并不是把「我做了什么」罗列出来,就是复盘,那只是「总结」;复盘是要面对未来的,是要找出「未来怎样做才能更好」


比如,我会隔一段时间去重新审视我的长期愿景,以整体的眼光去看一下,我有没有什么新的体悟,每一项的权重有没有调整,下一阶段会更加着重哪一方面。


比如,我发现最近总是晚起影响了早锻炼,那么是不是下面重新安排一个冬天里比较合适的锻炼时间?——而不是逼迫自己必须早起。


这也是我想补充的第二点,无论你想怎样规划自己的生活,都请一定重视自己的「感觉」


罗伯特·赖特在《洞见》中通过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,「思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感觉」,是我们的感觉带领着我们走到了今天。


感觉会告诉你身体的信号,感觉会告诉你是否偏离了初衷,感觉会告诉你这样的方法能不能 Work Out...


我自己坚持运动,每天阅读,持续输出,其根本也是这样做让我「感觉很好」。


虽然每个人的愿景会有不同,但我相信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「幸福才是终极目标」。请务必觉知自己的感觉,不断修正行为,并牢记,在身心的愉悦面前,什么都不值一提。


下篇见~




往期精选

关于分享 我想和你说

【年终总结】2020 | 月光下的雅典娜





感谢关注和点赞在看

添加微信请备注来意 


最近比较忙 更新有点慢哈 欢迎催更~

突然发现 不找图片 编辑速度快一倍!

爱你们😅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